发挥系统开放办学优势,形成电大工科教育特色
——广州电大工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邹自德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摘要:广州电大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按照“职业拓展”目标指导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体现实用性;教学资源建设体现一体化;实践资源建设走社会化道路,体现综合利用;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以实用和有效为原则,发挥系统办学优势,形成“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学做结合、双证并举”的工学科专业开放教育办学育人模式。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 工科专业建设 校校联合 校企合作
一、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
高等教育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电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为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今天,电大已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从外延式的粗放型向内涵式的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从主要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转换。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电大教育应为更宽泛的社会服务发挥积极作用,将“服务”作为办学的核心价值,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用人要求,充分体现“职业人”教育的特点。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至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进一步确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地位,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国家级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打造2-3家产值超千亿元的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数字家庭等产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广州电大,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按照“专业对产业”思想设置专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人才培养重任。自2007年起,先后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计算机网络(楼宇智能化工程)4个新专业,目前共开设工科开放教育专业8个,在校人数达6000余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以“职业拓展”为目标指导专业建设
广州电大形成了以职业拓展为目标,以学生应用能力为根本,以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基础,以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以严格的系统运作和过程管理为保障的“职业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为此,专业建设应围绕“职业拓展”目标进行。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体现实用性,教学资源建设体现一体化,实践资源建设体现综合利用,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
(一)课程设置体现实用性
电大教育是针对职业人的教育,职业人接受高等教育更注重实际,更看重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改革要体现职业知识的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和过程性,从学员的需求出发,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3]。中央电大工学院近年来,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方面作了大胆改革,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向导设置课程体系,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精选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理论课,减少课程中不必要的理论知识,规定实践教学内容占总教学量的50%以上,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反映了职业人的意愿,受到地方电大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资源建设体现一体化
支撑电大教育一个重要工具是“天-地-人”网有机结合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平台优势,另一方面要遵循自主学习规律和习惯,体现一体化设计理念。资源建设主要分成以下四类,内容各有侧重,呈现方式各具特色,覆盖教学全过程。
1. 多媒体主教材:以文本附VCD(或CAI)光盘形式呈现:VCD光盘为全面系统的视频讲解,控制在36讲以内。
2. 流媒体IP课件(包括小课件):课程网页中呈现,重难点与复习讲解,控制在8讲以内。
3. 网上文本辅导:课程网页中呈现,在课程网页栏目中分类发布。内容涵盖:课程信息、单元导学、学习辅导、典型例题、常见问题、综合练习、复习指导等。
4. 实时与非实时教学辅导:课程网页中进行,重在答疑解惑和专题问题研讨。
广州电大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就是基于这一模式进行的成功范例。
(三)实践资源建设体现综合利用
电大开展工科专业教育,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有效解决好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资源建设和利用,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要走社会化道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注重各类资源综合利用,既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又最大限度地开放教育资源。
广州电大这几年,在实践资源建设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开放与合作之路,成效较为明显。
1.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一般来讲,电大校内场地有限,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案设计应因地制宜,体现多功效性,尽量做到“教学-实践-考核”一体化。同时要考虑各专业教学特点,满足个性化学习、小组讨论、集体学习等各方面要求。广州电大自2004年起,以平均每年近200万元的专项资金投入校内专业实验室(基地)建设。如,计算机专业建有:学、做一体的微机组装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基地;动漫专业建有:双向互动风车型实践基地;电子商务实务、数控CAD/CAM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建有:规范教室方阵型、向心圆弧报告厅型实践基地;还有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建军有流程设计实训基地等。其它专业像物流管理的公司操作流程型基地,ERP综合技能圆桌会议讨论训练基地,财务模拟、金融仿真交易实践基地等。
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走社会化道路,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途径。电大有一个遍布全国城乡、行业、企业的办学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存在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此,我们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坚持为我所用,以宽泛的利益相关视角,以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建共享资源。
广州电大工科数控专业分别在轻工分校、机电分校和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协议建立了数控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汽车专业在广州交通学校协议建成了校外实训基地,楼宇智能化工程专业与广州睿慧新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等。
(四)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
电大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基于工程实践背景形成的、有别于学科知识传授的职业教育能力,还要具备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能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实训才行[4]。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电大自身专职教师的培训,鼓励参加高级职业资格考证,另一方面以专业责任教师为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共建双师型团队。
三、以实用和有效为原则,保障人才培养
为了保障“职业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全过程教学管理是要务。教学管理过程中,以实用和有效为原则,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一)面授辅导:坚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知识(技术)来源导入式、情景呈现式、现场指导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合一基地,边教边学,做到课堂教学与课程实验一体化,精讲多练,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二)集中实践:利用校外“学、做”合一基地,边学边做,做到“基本技能、综合实践”一体化,按照“认知观摩-技能操作-综合实训”三段式集中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实施。
(三)以工代学:发挥电大累计学分特色,尊重职业经历,以工代学,着重体现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考核捆绑进行,同时取得学分;纯实践课程学分“互通”;职业资格证书“替换”相关集中实践课程学分等。
四、发挥系统优势,形成工科教育特色
避开竞争是最好的竞争,即使是弱势群体,也可以在某一方面超过强者,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5]。电大坚持开放教育理念,通过卫星和互联网有机连结,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和高等院校、行业和企业联合办学,开发各种社会资源来促进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电大建成了遍布全国城乡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学系统,形成了一体化系统运作的运行机制,其特色优势非常鲜明。
电大工科专业建设应充分发挥系统开放办学优势,广泛开展校校联合、校企合作。通过学做结合、双证并举有效途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形成电大特色的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广泛开展校校联合、校企合作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广东为例,2008年广东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为126.6万人,其中中职和技工学校招生了59.8万人,占47%,这一比例还将扩大,高职教育发展态势同样迅猛。大量的中职和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势必存在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拓展教育的要求,电大工科教育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广泛开展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服务。电大在这方面的优势是突出的,电大办学系统中就存在有大量的从事职业教育的分校,如广州电大系统中就有机电、轻工、冶金等分校,他们大都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省高技能人才实训中心,教学资源丰富,办学条件优异,行业企业背景突出,电大与他们开展广泛的校校联合、校企合作有较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
(二)学做结合、双证并举
电大借助开放办学优势,整合和优化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优势资源,共建相关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共享师资。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形成“利益共同体”,电大利用合作双方的优势实践教学资源,采取学、做结合的方式,提供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同样利用合作双方的优势资源,以市场化职业培训方式,提供职业资格考证,合作双方开展“订单式”培养途径,实现优势互补、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重要作用[J].
中国远程教育,2008, (2):5.
[2].国家发改委.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Z]. 2008.
[3].丁金昌.关于高等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6).
[4].张辉. 高职教育产学结合长效机制论略[J].高等教育研究, 2008,(11).
[5].胡赤弟.双重压力下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2):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