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教学基本建设: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广州电大的实践探索

作者:   时间:2013-11-19

教学基本建设: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广州电大的实践探索

张晓华[1]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广州 510091)

摘 要:本文从学习环境、教学团队、特色专业、课程资源、实践基地、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着重介绍了我校在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后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和积淀的模式,提出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凸显远程开放大学特色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教学基本建设;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09)05-0001-06

教学基本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直接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是评估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重视对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检查与评估。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和《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等一系列文件中,对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为高校教学基本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标准依据,促进了高校的教学基本建设。

作为开放大学的广播电视大学,其教学基本建设自然有其“特性”,但也有其作为高校而不可回避的“共性”。诸如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部分,有些方面甚至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1]广播电视大学要想持续发展,实现由“外延”向“内涵”的转型,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我校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中央电大的指导下,立足开放教育办学实际和省级电大的定位,主动适应广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坚持“六突出”原则,加强学习环境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与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并初步形成了“需求驱动+规划设计+增效集约”的教学基本建设模式框架,保持了教学基本建设与学校办学事业的协调发展,确保了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设历程

回顾我校l0年的教学基本建设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探索阶段(试点项目中期评估以前)

根据试点需要,在加强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树立远程开放教育理念,探索教学基本建设的构成要素。

()“外延”扩张阶段(试点项目中期评估以后到总结性评估之前)

根据总结性评估要求和中期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对照差距,加大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和校园文化等环节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教学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初步形成“职业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双优渗透”教学管理模式。

()“内涵”拓展阶段(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以后)

制定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十一·五”教学发展规划》等四个子规划,推进固本强元、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质量保证、优质服务、信息化校园、成人教育、主流培训教育、城市社区教育、人才强校、文化建设等“十大工程”的建设。深化主题年活动,确定2006年为建设年,2007年为质量年,2008年为管理年,2009年为服务年,2010年为发展年。全面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示范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示范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夯实开放教育的基础,探索形成了教学基本建设模式框架。

二、建设成果

总结性评估后,我校继续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力度,在做实“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软件”建设,重点加强以下六大建设,教学实力日益提升。

()加强学习环境建设,突出“优化”

电大的学习环境应凸显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现代化”和“开放性”特征。我校努力创建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及混合式学习模式相适应的校园及网络学习环境。

1.加强校园环境和信息化建设。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20068月,我校从晓园校区迁至麓湖校区。目前,学校拥有麓湖、中山四路和细岗三个校区,建筑面积l2万多平方米。为合理、充分地利用这三个校区,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制定实施了《“十一·五”后勤发展规划》和《“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致力于建设开放式校园和信息化校园。成立了专门机构,引入IT专业公司,秉持“以人为本,优质教育,优质服务”的理念,科学规划设计麓湖校区和信息化校园,努力建设与一流开放大学相匹配、与实体校园相得益彰的虚拟大学空间和全新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开展了“金点子”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召开了信息化校园建设动员大会和需求调研,向广大师生求计问策,确保了规划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为创建满足师生需要的教学支持服务环境奠定了基础。

2.做实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总结性评估后,继续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完善远程教育基础设旋的改造、升级建设,建立健全了万兆主干校园网系统、远程教育宽带网系统、数字卫星接收系统、远程双向视频教学系统、课程直播系统、课件点播系统、远程教学平台等30多个软硬件应用系统。目前,学校拥有计算机3000多台、各类服务器40多台、各种计算机网络实验(实训)30多间,所有课室配备了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内网络信息点3000多个,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教科网cernet出口l0兆,电信公网Internet出口l00兆。远程教学平台设在电信的数据中心,共享2.5G的带宽,为全校6万学生提供远程学习服务。

3.推进广州远程教育中心建设。联合社会力量,成立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构建了国内规模较大、功能较强、应用较多、覆盖面较广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拥有覆盖广州市86%以上家庭的宽带网络,建设了各项指标领先国内的数据中心和监控管理中心。自主研发了符合国家标准、吸收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综合应用软件和资源库系统,开展了面向基础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领域的多项公共服务,教育受众包括广州市6.3万公务员、105万专业技术人员、10.3万中小学教师、28万公职人员、l3万部队官兵、120万以上的中小学生和家庭,应用项目多达40多个,应用人次每天数十万,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应用群,初步建成了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心城市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重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我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渠道宣传开放教育理念和办学成就,提升了电大教育品牌的社会声誉。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共举办了15次科技文化艺术节,今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更加突出了专业性,l6个主题活动中的多数都与学生专业技能拓展、职业展密切相关。还启动了专业社团发展规划论坛,积极筹建专业社团11个,并配备专业或课程责任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鼓励并支持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校系统的各类竞赛、评选活动,在参与中成长、成材、成功、提高。科技文化艺术节和专业社团发展规划论坛活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学相长、开阔视野、培养技能的实践平台,受到师生广泛欢迎。

在学习环境建设方面,我们的经验是:科学规划,做实基础,持续投入,重视文化。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突出“创新”

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关键部分,是电大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我校把教学团队建设视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索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机制。

1.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根据以开放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含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含社区教育)为增长点,中专教育为补充,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格局,分别设置开放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中专等教学单位,并根据各类教育发展的目标,确定了不同的师资标准,充分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将专职教师全部充实到开放教育岗位。这项改革,使专职教师能够集中精力,研究开放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发展。

2.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根据“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于2007年启动了岗位制度改革和职称聘任制度改革,实行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自愿报名与工作目标演讲相结合,竞争上岗,试用一年。对高级职称、中级职称教师实施量化考评,择优聘任,两年一周期。进一步优化了队伍配置的质量和效能,实现了各类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重点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采用开放式的教师选用模式,积极挖掘社会人才资源来校担任长聘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完善了导学教师的选拔及考核。修订了《教职工培训进修管理办法》,注重选派优秀教师分批到国内(含港澳)外高校、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先后有2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5名教师博士在读,80多位教师获得双证资格。2009年又投入l00多万元用于教职工职业发展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素质优良、专业特色鲜明、结构优势互补、能够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3.推进“名师优课”工程建设。为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营造教师钻研教学的良好氛围,保证教学质量,在2005年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公开课管理办法》等制度,启动实施“名师优课”工程,把公开课分为“三层三类”,即新进教师的汇报课、学院内部的观摩课和学校层面的示范课,探索教师“阶梯式培养”新机制,并将这一模式推广到系统分校,加强系统教学交流与创新。鼓励教师探索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教学反思,努力培育系统内(区域内)的远程教学名师。

4.完善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以各类项目的立项建设为抓手,以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激励为杠杆,以制度为保障,加大投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完善网络课程项目、精品课程项目、示范专业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科学研究项目等立项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校---国家逐级建设的路径,于2008年启动了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立项建设工作。首批4个团队申报市级科研创新团队评选,其中,“远程教育技术”团队入选市级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各类项目的立项建设,聚合形成了各类教学团队,促进了学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我们的经验是:专业发展,竞争上岗,加强培训,立项建设。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突出“示范”

专业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龙头,能够带动教学团队、课程、实践基地等其它方面的教学基本建设。我校根据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业建设,建设了一些有影响的示范专业。

1.拓展新专业(派生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中央电大,采用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派生出“楼宇智能化工程方向”,在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派生出“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等等,优化了学校的专业结构。今后还将力争每年派生或新开专业l-2个,尤其是专科专业。学校对新专业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其发展,汇聚骨干教师力量,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确保了新专业建设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科学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专业责任教师认真制定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每年召开教学计划(专业规则)审定会,邀请来自高校、企业行业系统的专家和专业教师一道,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省设课程设置、本专科课程设置及衔接、学生应有的专业知识及能力结构进行论证、研讨,确保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实现省设课程设置与本地企业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对接。

3.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性评估中,我校探索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模型。在这一模式框架下,专业责任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创新开展教学工作,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工科专业的“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学做结合-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金融等财经类专业的以“会计理财的能手、管理营销的好手、金融投资的高手”为培养目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物业管理专业的“岗位能手型”人才培养模式,广告专业的“公司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

4.推进示范(品牌)专业建设。选择部分办学条件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质量高、教学团队强、符合广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为院级、校级示范专业,进行重点培育,强化其特色建设和辐射作用,最终形成示范专业群。探索形成了“院级——校级——市级”三级阶梯式专业发展模式,学校5个校级示范专业中先后有物业管理、会计2个专业被评为市级示范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被评为市级示范性建设专业。

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我们的经验是:主动适应,科学论证,职业拓展,重点建设。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突出“精品”

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电大来说,课程资源建设应该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我校继续大力推进课程资源建设,从单一资源建设转变为课程综合建设,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学校课程建设整体工作。

1.深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以课程为单元,积极推进课程体系、课程平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按照“优化知识结构、突出技能培养、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在岗能力”的原则,调整知识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的比例,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努力搭建“模块化、多层次、多通道”的立体化课程平台。以突出岗位能力为重心,淘汰陈旧的教学内容,精简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合并交叉重复的专业基础课内容,重组实践性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从业经验和在岗成果的合理吸纳与有效利用,保证了我校“职业拓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2.完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功能、分布式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库。于2004年成立了教学资源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资源建设办公室,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每年投入百万元专款用于教学资源建设。制定教学资源建设规划,按照系统化、一体化建设目标,完善省设课程的多种媒体资源的建设。加强省设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师公开出版教材10多部。推行项目负责人制度,立项开发了21个网络课程。鼓励教师动手制作小课件,提升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充实课程教学资源。

3.加强开放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按照国家精品课程“五个一流”建设标准,选择部分省设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探索出了“院级-校级-电大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培育建设模式,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辐射作用、远程教学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现有校级精品11门,其中《物业管理实务I》被评为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广告案例剖析》等5门课程被评为广州市精品课程,《环境保护法》等4门课程被评为中央电大精品课程。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我们的经验是:建体系,综合改革,整体建设,注重精品。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共享”

实践基地建设对电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按照校内校外建设相结合、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思路,不断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

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训中心,归口、统筹校内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平均每年投入近200万元,优化、完善校内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并加强对外开放,促进实践资源的充分利用。现拥有一幢实验大楼,建成了专业实验实训室35间,涵盖专业30多个,开出实验实训课程70多门,平均每学期完成实验实训培训近8万人次。

2.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本地高校、企业、行业等社会优质资源,组建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依托委员单位建立了特色鲜明的校外实践基地47个,满足了专业教学和实习要求。其中。物业管理专业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和英语专业校外综合实训基地被评为广州市示范实践基地。

3.推进系统内实践资源的共享。按照差异化互补、资源共享的建设思路,实践资源分校有的,学校就不搞重复建设,走共建共享之路。我校的轻工、机电、司法等行业、企业分校都拥有一流的专业实训基地,学校与之加强合作,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实现了优质实训资源在系统内的充分共享。

4.启动虚拟实验实训系统的建设。选择学习人数多的课程,建设虚拟实训课件。目前,建设了《物业信息管理》和《计算机网络》2门课程的网络实验系统,并已投入使用,实现了现场实验教学和虚拟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实了实验教学资源,开辟了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我们的经验是:统筹建设,行业联合,系统共享,虚拟补充。

()加强支持服务建设,突出“优质”

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重要支柱,是学习者增强学习信心、坚持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我校不断创新支持服务方式,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1.构建支持服务的新模式。探索形成了“一站双型”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即对校本部学生采取“贴近型”服务,对分校学生采取“向导型”服务,实践“学生无小事”,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随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全员、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为特征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学生服务一步到位。

2.建立支持服务的新机制。2007年,我校建立“远程接待中心”,通过固定电话、手机短信、传真、电子邮件、信函等多种方式为全市开放教育和成人专科教育的学生提供支持服务。2009年初又在教务处下设“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专门为往届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

3.探索支持服务的新手段。2007年秋季。我校开始实施“移动校园”工程,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服务。仅2009l-4月份,我校83位导学教师就为学生传送了54万多条教学信息。这是我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导学、助学和学习交流的成功实践,为未来移动学习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我校也继续完善了多项教学值班制度,为系统师生提供体贴周到的支持服务。

在支持服务建设方面,我们的经验是:以生为本,创新模式,丰富手段,优质服务。

三、模式概括

在上述建设实践中,我校逐步探索形成了“需求驱动+规划设计+增效集约”的教学基本建设模式框架(见下图),即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为宗旨,以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为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和学习者需要,统筹规划设计,不断加强学习环境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特色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支持服务建设,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和“职业拓展”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广州学习型城市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保证了教学基本建设与学校事业的协调发展,确保了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四、未来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明确了远程教育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任务和使命。作为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围绕远程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创新教学基本建设思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需求驱动+规划设计+增效集约”教学基本建设模式框架图

()推进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增强远程教育服务能力

推广、复制“数字化学习港社区典型应用示范点”建设的经验,实施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工程,利用数字化手段和社会化的第三方服务方式,构建一个为广州市各类人群的终身学习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服务体系。目前,该工程已获市里立项,首批建设经费一千万已拨付我校,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正在大力推进这项工程。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广州教育信息化的先发优势,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整合能力和应用水平,集中展现全市教育信息化纵深发展的主要成果,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

()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创造一流远程教学环境

启动第二轮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和调研,按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超前性和可扩展性的原则,做好信息化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加强建设过程的统筹与管理。保持稳定、持续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和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力争在5-10年内,建成一流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管理及工作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技术应用和研发水平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推进系统教学基本建设,提升系统整体教学实力

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整合全市电大系统的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践资源等各类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大力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示范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示范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全市电大系统整体教学实力。加强系统建设,对全市电大系统布局进行规划调整,努力建成“布局合理、系统优化、服务优质、协调发展”,“办学有效益、质量有保证”的一流中心城市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系统。同时,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开展同城电大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试点,为同城教育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学基本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教学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的长期而艰巨的探索过程。省级电大的教学基本建设主要包括学习环境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支持服务建设等方面,但不限于这些方面。我校将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一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为推进远程开放教育的“内涵”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辛.教学建设.中国远程教育.2009(5)



收稿同期:20090621

作者简介:张晓华(1955),男,汉族,河北唐山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1号广东开放大学3号楼701室     邮编:510091     联系电话:020-83224398

广东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处制作维护   Copyright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