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 正文

创新载体 整合资源 把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引向深入---

作者:   时间:2015-12-11

2015年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理事会议发言材料之一

创新载体 整合资源

把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引向深入

深圳市教育局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圳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全市上下强化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观念,实现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学习行为的终身化、学习体系的社会化、学习方式的科学化”;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再次提出“围绕建设高水平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20147月召开的全市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为全体市民提供灵活、多样、开放的终身教育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以城区为主干,稳步推进、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局面。

一、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打造学习型社区

社区是城市的组织细胞,社区建设是我市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主体工程,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础。根据国家、省有关社区建设工作的要求,我市专门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办公室,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市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指导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全市各区以“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完善社区,全面推进”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加强社区建设、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工作。创建学习型社区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社区形成以学习为重要价值的人文氛围和共同愿景,实现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夯实创建基础。

近两年来,为适应学习型城市的需要,我市通过整合、改造现有和新建等措施加快了各类文化和学习设施的建设,在政府统筹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和资助文化事业,形成“多形式、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兴办的一大批文化和学习设施,为建设学习型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基本上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如福田区制定了建设“一公里文化圈”的规划,20022004年共投资13亿,建设了文化广场(公园)16个,社区服务中心 11个,科普园地 10个,建成8个文化馆,8个街道文化站达省级标准(其中,6个一级,2个二级),2个影剧院,2个区一级图书馆,1个大型体育公园,2个片区文体公园,85个社区图书分馆(3万多平方米),社区或企业自办文体小广场以及老年人活动中心60 多处,“一公里文化圈”基本形成。

(二)开展多形式学习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深圳是各类文化交流汇集的地方,丰富的文化特色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各社区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寓学于乐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组织群众活动的同时也提升了社区主管部门为居民学习提供服务的意识和水平。主题文化活动、读书活动、老年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夕阳红”老人艺术比赛)、少儿艺术活动、科学知识讲座等形式的群众团体活动,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在第七届少儿艺术花会上,创作、演出的节目达1000多个,280多个作品获市以上奖励,其中30多个获省或国家级奖励。近两年来,出版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美术、摄影、书法、音乐等系列丛书,有不少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文艺网络建设以业余文艺团队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核心,活跃社区生活。如:福田区园岭街道党工委先后了组建“花之俏”,“风采”,“老来乐”、“粤剧社”“合唱团”等5支文艺队伍,被称为“五朵金花”;南园街道、老年“金秋合唱团”,曾被国外音乐节邀请演出;钢琴协奏《走进新时代》、合唱歌曲《在灿烂阳光下》多次在中央大型文艺晚会上演出,话剧《窗外有片红树林》获曹禺戏剧5个奖项等。近几年来,我市社区文化艺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深圳市创建学习型社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搭建网络平台,逐步将学习引向深入。

信息网络建设是现代文明社区的重要标志之一,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强化以社区为核心,提高服务水平和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是实现共建共创、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如:罗湖区建立区一级信息网络平台,推进信息网络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华富街道实行“多元结合、专群结合、内外结合”的社区服务发展模式;沙头街道已开展网络信息管理服务,通过电脑传输,推出求知、求助、购物等100多项网上服务,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等。我市利用这些信息网络平台,整合各类教育信息,面向社区提供信息发布、咨询等服务,为社区居民开展选择式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学习也通过网络辐射深入了千家万户。

(四)加强基层部门协作,构筑创建工作团队。

基层是创建工作的主要组织者、承担者和实践者,基层创建工作做好了,城市的“细胞”都活跃起来,就共同构成了学习型城市的强壮集体。我市充分发挥各基层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股份合作公司、居委会的协调作用,调动社区内各类资源,为居民学习提供人力、物力和智力等的强大支持。如:驻军、民警、文艺、卫生、学校、物业管理处等单位,共同参与创建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和资源共享的强大合力,有力推动了各社区学习活动的开展。如盐田区海山街道通过共驻共建、党建协调,与辖区内的区文化艺术中心、一所中学、三所小学、六所幼儿园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居民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龙岗区充分调动军警民共建的积极性,目前已经有105个社区警务室投入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二、夯实学习型社区的基础,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区的建设

近几年来,我市社区教育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职能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模式,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1年,我市宝安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2002年,宝安、福田、罗湖、南山等4区被列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在巩固学习型社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我市各区委、区政府采取了制订政策、成立领导机构等措施,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领导,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区)的建设。宝安区以区委区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区的决定》,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区的目标、内容、工作体系、保障措施等,决定在全区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区活动;福田区正式发布了《福田区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区的实施方案》,提出在该区成立社区学院,到2007年建立起系统的学习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南山区经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成立由区主要领导牵头的创建学习型城区工作委员会,并组织起草了《南山区创建学习型城区实施意见》(建议稿)报区政府批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市参与自主学习的居民群体不断扩大,学习内容也不断丰富,创建工作逐步向纵深发展。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动学习场所便捷化。

我市各区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基础上,纷纷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制订学习型组织的各项评估标准,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工作。宝安区制订了《学习型企业(单位)评选条件》、《学习型社区(村)评选条件》、《学习型家庭评选条件》等规定,广泛开展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活动;沙井镇在积极实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555”工程,即创建5个学习型村(居委)、50个学习型企业和500个学习型家庭。该区涌现出了福永镇怀德村、宝恒集团、新安文汇居委会等一批先进学习型组织。其中福永镇怀德村在全省率先开办了第一个成人高中班,第一批70名学员已经毕业;其他组织开办的英语沙龙、老年大学、女子学校等培训项目也都各具特色。南山区制订了《学习型组织的评估方案》、《学习型机构评估挂牌办法》,拟在全区全面启动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机构两大工程,创建一大批学习型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型街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小区和学习型家庭。

(二)扩展城市化教育范围,推动学习群体普遍化。

随着农村城市化改革进程,我市认真做好城市化后社区居民转型工作,推进农村居民的城市化教育,并且将外来劳务工也纳入了城市化的教育对象当中,推进了学习群体的普遍化。农民变成城市居民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农民户口簿”改变为“居民户口簿”,关键是人们思想观念要转变,生产技能也要随着转变。我市宝安、龙岗两区都将做好这项工作作为创建学习型城区的重要内容。其中,宝安区建立了“两级(区、镇)管理,三级(区、镇或者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推进”的社区教育网络,以“一主、两翼、三依托”(一主:镇或者街道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两翼:老年大学和爱心一族协会;三依托:依托政府支持、人力资源和社区阵地)的教育模式,全面实施“造就百万技能人才工程”、“12年教育普及工程”、“社区教育工程”等三项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促使学校、培训机构与企业、社区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转型劳动力提升知识结构和掌握技术的需求。龙岗区有效地把地方文化、企业文化和社区结合起来,为城市社区和农村演化过来的社区之间搭建了沟通学习的平台,以“村转居”居民需要为出发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引导农民逐步向现代文明市民转变,促进文明社区创建和农村城市化跨越式发展。近年来,积极开展农民交谊舞,健身秧歌,篮球、乒乓球比赛等活动,同时重视家庭小书房,小区阅览室,社区图书馆等建设,为社区居民学习、生活服务。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了该区居民的创作能力和创造热情,涌现出了《心灯》、《奔小康》、《扬起风帆》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今年该区还举办了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三)创新学习活动载体,推动学习时间经常化。

我市各区通过不断创新学习载体,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群众的学习活动持续开展,城区内形成了人人向学的良好氛围,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不断深入。福田区实施“让先进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的整体思路,依托社区、学校等各类资源,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了社区凝聚力;罗湖区开展“三观”教育,“六德”(即官德、商德、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提倡“义工进社区”等活动,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展开。两区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讲师团”、“春晖家长学校”等深入社区,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如洪湖社区推出的“新文艺联手行动”、“社区经典解读行动”、“双休日小发明行动”、“我们与雷锋同行”和海丽社区“手牵手”、英语普及讲座等,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读书活动,举办“夕阳红”老人艺术比赛,少年科技、文艺活动,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家庭奥斯卡DV录影大赛、“我为党旗添光彩”、“公民道德建设”、“新婚新风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定期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业余文艺演出等,有效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激发广大居民和外来建设者的热情,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归宿感和家园感。南山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决定》,借创建我市第一个教育强区的机会努力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该区围绕“三个基地一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各类教育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该区的“博士论坛”6年来已面向普通市民和创业者开办了160场讲座,为该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内容新、层次高的学习平台,深受学习者的欢迎。

(四)结合城区的独特条件,推动学习行为个性化。

盐田区利用自身历史地理环境优势,把社区建设、文明社区创建、社区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多管齐下,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创建有特色的学习型城区。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一街两制的中英街、明克思航母、庚子首义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二是开展科学、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天然地理环境进行海洋、生态、环保教育;三是开展居民论坛,围绕群众关心的城市发展等问题,共同探索盐田未来的发展;四是创新宣传教育,利用公益广告,形成清新自然的画面,个性化的教育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居民的思想意识和文明意识;五是通过“五心工程”(即对家人多一些关心,对事业多一些责任心,对社会奉献一份爱心,对人生保持一份进取心,对名利保持一份平常心)等,创建精神文明品牌。

三、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努力创建学习型城市

深圳经济发展为创建学习型城市提供了物质基础;深圳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提升,激发了深圳人学习知识、掌握技术的积极性;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工作,为深圳创建学习型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将继续积极探索,将创建工作由基层向社区、由社区向城区稳步推进,最终形成全市共同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崭新局面。我们认为,要实现从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区向学习型城市的“质”的飞跃,必须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对学习行为、学习观念的认识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等教育活动过程,首先要调动人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其次是建立适应社会良性竞争的新的学习理念。就是要从人生观、价值观来量度,体现“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才能促使客体与主体有效结合。各级政府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必须从建立大教育需要出发,重新配置各类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最大可能地在全社会达到资源共享,从根本上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区居民发展需要服务,形成各类教育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府统筹规划,教育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各行各业支持,全社会参与学习的大教育体系。

(二)营造学习型城市氛围,提倡“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

深圳市委市政府在1996年就提出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多年来,全市上下一心,各行各业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市教育发展,从思想、观念形成对建设教育强市的向往和追求,营造了建设教育强市的良好氛围,于今年8月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深圳建设学习型城市,在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的同时,就是要在深圳市民中形成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气氛。政府的决策是主导因素,媒体的宣传是营造气氛的基础,关键是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形成学习型城市的理念,并在不断自觉地实践。“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在我市已蔚然成风;通过积极推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我们将继续为创建学习型城市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加快推进社区学院建设,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

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品位社区建设和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现代化教育。社区学院是经济发展与教育互动的产物,是实现我市社区教育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手段。我市已制订并下发《关于我市建立社区学院的方案》,提出建立以社区学院或者开发式成人大学为龙头,各区社区学院为骨干,各社区分院或者社区学校为办学主体,社区教育基地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体系,逐步建成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并紧密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现代化社区教育网络。建立社区学院是整合我市教育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有效的手段,将大力促进我市的教育资源、教育机构、教育政策、教育信息、教育功能等的整合。它不仅具备为社区居民提供政治思想教育、艺术、文娱、休闲活动,卫生、健康教育、科学技术讲座,法制教育和宣传等功能,同时应具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学校、网上图书馆等功能,畅通学习通道,使整个社会成为学习之所,满足和适应社区居民自主发展需要,成为社区居民的共同体,促使各类教育不断地培养人才、生产人才。

(四)加快推进各项人才培养工程,为外来劳务工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创建学习型城市并非个人或者个别组织,也不是某一群体,而是全社会的整体行为。外来劳务工是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一支生力军,对提升外来劳务工的知识结构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是深圳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必要内容。据有关部门调查,外来劳务工整体知识结构较低,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必须保证外来劳务工学习制度化。一是建立深圳市外来劳务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加大对外来劳务工合法权益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思想认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和自身保护能力,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外来劳务工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二是继续推进针对外来劳务工的各项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工程,各级政府拨出专款,为在本地区工作而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外来劳务工提供免费服务;推进普及12年教育工程,结合我市普及12年教育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外来劳务工普及12年教育工程,并建立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摊制度;推进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积极组织引导外来劳务工参与各种技能培训,由教育、劳动部门选出办学水平较高的办学机构负责,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由企业按照员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并由企业实施在岗职工(包括外来劳务工)培训,培训经费按规定提取后列入成本开支。三是建立外来劳务工合法权益保护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外来劳务工合法权益保护的监督力度,制度化地贯彻落实和定期检查各单位对外来劳务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落实情况。

(五)加快“城市化后”的转型步伐,推进创建学习型城市进程。

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实现农民转型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深圳市委市政府实施“城中村改造”服务和宝安、龙岗两区农村向城市化转型的决策,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改革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是实践改革目的的过程。做好城市化后劳动力转型工作:一要进一步加快原农村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二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增强新型劳动力掌握和运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三要以多种形式开展时事政治、民主法制、科学普及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四要把镇(街道办事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新技术培训与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五要大力开展城市化后社区教育实验,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把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成为推动学习型社区的主阵地;六要激发转型人员的学习意识,主动适应现代化城市的竞争。

(六)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加强对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的领导和保障。

学习型城市创建是一个过程,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学习型社区建设涉及到社区社会、社区基层、社区自律、社区就业、社区文化、社区公约等基础性的工作,必须通过制度化来规范和完善创建过程,把社区建设推上新的高点;学习型城区、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工作也离不开制度化建设的保障。

一是加强对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各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级政府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将创建学习型城市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有效地组织实施社区建设、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为社区成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保证创建学习型城市经费投入。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创建学习型城市经费投入;在统筹规划社区建设、文明社区创建的同时,保证开展社区教育经费,专款专用,真正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工作计划中,保证社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从而推动学习型城区、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工作。

三是建立创建学习型城市新格局。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各行各业来共同关心和支持。就是把社会各类可用资源,各级普通学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其他教育办学机构,积极配合本区域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为社区居民开放必要的教学场地和活动设施,尽最大可能达到社会各类资源共享,建立一个“政府统筹,职能部门共管,各行各业支持,全社会参与,共同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新格局。

四是加强对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的评估。加强评估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工作手段,目的是促使全社会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品位。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落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制订创建评估制度和标准。定期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的督导评估和评比活动,表彰一批社区建设、文明社区创建、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建设,每年定期开展评估和评比活动,促进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顺利进行。近3年来,通过深圳市教育局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验收的“深圳市学习型社区”达140个,为我市创建学习型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临新形势和“十三.五”规划新发展,为我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各兄弟市县的创建工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将抓住机遇,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在广东省教育厅正确领导及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的具体指导下,努力推进我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2015128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1号广东开放大学3号楼701室     邮编:510091     联系电话:020-83224398

广东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处制作维护   Copyright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