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
位置: 首页 > 终身学习 > 正文

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创造城市美好未来——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作者:   时间:2014-01-16

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创造城市美好未来
——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学习型
城市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31021日)

尊敬的伊琳娜·博科娃女士,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2个成员国代表汇聚一堂,共商学习型城市建设大计,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和有识之士携手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创造城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和坚定意志。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伊琳娜·博科娃总干事及各位贵宾表示诚挚欢迎!

  当今时代,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世界潮流,城市越来越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作为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2%,却聚居了全球一半以上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预计到2030年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在各国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同时,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社会等矛盾相互交织,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实现全面复苏仍然长期而曲折。城市正面临着人员流动频繁、技术更新加快、公共安全凸显、贫富差距拉大、多元文化交汇、就业机会不足、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新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学习型城市建设,将其置于城市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学习服务,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道德文化水平、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增强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从而利于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能够整体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发挥创新创造潜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促进城市的繁荣;建设学习型城市,确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性地位,能够应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本次大会以“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推动城市整合资源、发挥潜力,促进全民终身学习,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对于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众福祉、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女士们、先生们,

  中华民族历来崇文重教,“活到老、学到老”在中国深入人心。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1995年颁布《教育法》,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进入21世纪,国家明确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10年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日趋健全,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惠及1.6亿学生;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1.85亿人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9.6年和12.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超过1.2亿,加速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已有近百个城市启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探索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途径和措施:一是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各级政府制定法规政策、加大经费支持,推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厚植了全民学习的社会土壤。二是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制度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学习成果互认转换,为每一个有愿望的人提供学习机会。三是完善开放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打造社区教育、行业企业培训、在线学习、开放教育四大类公共服务平台,强化面向广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教育,建设6所开放大学。如今中国拥有5.7亿网民,网络学习成为民众的新选择。四是营造人人学习的文化氛围。全国有1/6的城市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近90%的省区市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400多个城市举办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季活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不断涌现。让城市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让学习成为市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在中国蔚然成风。

  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拼搏。中国梦是中国人民为了生活更加美好的希望与梦想,她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建设学习型社会,使终身学习成为全民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帮助每个人梦想成真、人生出彩,这既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撑。中国正处于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新阶段,我们将更加注重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中,加快劳动者知识更新、理念创新和技能提升,释放人才红利,为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2%,今后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转移到城镇,我们将更加注重学习型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通过教育培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城市。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我们将更加注重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会文明进步紧密结合,使学习风尚融入城市文化主流,提升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涵养国民的精神品格。我们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让学习成为城市最美风景,让中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新的科技创新、产业革命正在酝酿,建设学习型城市已成为推动城市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借此机会,我愿提出四点倡议: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城市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和愿望。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各国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发挥专业组织作用,促进公共部门、民间机构有效合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加强各类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学校向社会开放服务,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革命性作用,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多样的学习需求,努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激发创造潜能,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繁荣不仅是财富的增长,更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城市在为居民提供优越生活条件、舒适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口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现象。消弭这些“城市病”,有赖于市民的共同参与和素质提升。我们应充分激发民众学习热情,提升人力资本,鼓励创新创造,发挥人才与创新的强大驱动作用,为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坚实支撑。

  第三,营造学习氛围,实现城市的包容和谐。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带来了城市人口来源的多样性、结构的复杂性。城市不仅应为不同文化、种族、民族和阶层乃至不同国别的居民提供适合的生活空间,还应为他们创造和保障平等的学习机会与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我们应建立全覆盖、便利化的城市学习网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互信、文化认同,增强城市社区的包容与和谐。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交流互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历史积淀和独特文化,建设学习型城市既应遵循共同理念,又应鼓励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我们应尊重不同城市的自身特色与个性选择,把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推动更多的国家和城市参与政策对话、理念分享、行动研究和能力建设,共享成熟经验和优质资源,共建和谐美好的地球村。

  长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终身学习、学习型城市建设及国际合作,中国政府对此高度赞赏。早在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终身学习”概念,并在1972年和1996年强调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是进入21世纪的钥匙,去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对于动员国际社会支持发展教育、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多次卓有成效的合作。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贺词中强调,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表明了中国政府的坚定决心。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工作,交流、分享和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帮助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富有价值的经验和城市案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古语讲,“学不可以已”。学习的价值是无限的,学习将引领我们开辟更好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肩,努力拓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1号广东开放大学3号楼701室     邮编:510091     联系电话:020-83224398

广东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处制作维护   Copyright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