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快速崛起
----深圳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一、深圳市的基本情况
深圳市土地总面积1952.84平方公里,全市共设6个行政区和4个新区,2012年常住人口数量达到1054.74万人;全年生产总值1.295万亿元;进出口总额4667.85亿美元,连续20年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4502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8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人均GDP近2万美元。
深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享有 “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设计之都”和“钢琴之城”、“科技之城”、“图书馆之城”等美誉。
二、深圳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特色
(一)高度重视,将学习型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1.积极的政府政策。 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推动全民学习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早在2003年8月深圳市就承办“全国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研讨会”,2005年承办“亚太地区学习型城市建设论坛”。2004年,深圳首次提出“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2006年7月,“深圳市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将“指导和协调学习型城市建设”列为联席会议的重要职能。2010年,成立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指导中心。2013年,建立了以市长为总召集人、33个部门参加的深圳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2.鼓励学习的政策制度。1994年深圳市人大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成人教育管理条例》,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成人教育的地方法规),1997年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2008年出台《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等法规。2010年,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终身教育,推动高水平学习型城市建设”,同年,深圳市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习网络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3.支持学习的政府投入。 充足的政府投入是学习经费投入的主体。2012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340.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266.36亿元。深圳还把市、区财政和市宣传文化基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保证。近3年,除基本建设投资外,市、区两级财政逐年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日常经费的专项投入,年均超过6亿元。
(二)政府统筹,各部门协同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各部门协力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深圳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建立起定期巡学、通报和讲评相结合的理论学习督查制度。市委组织部已评选200多个“学习型机关”,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出“公务员培训课程体系”。市妇联于2002年开始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评选出近千个“学习型家庭”,我市被全国妇联等部委评为首批“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城市”。市教育局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19个社区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的评估,至今已有60多个社区申报市一级学习型社区。
(三)无缝衔接,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
截至2012年底,深圳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856所。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学校10所;普通高中67所,中等职业学校22所,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6.5%;普通初中235所,小学333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86%;学前教育机构1186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全市各类学校在校生151.84万人,非户籍学生比例和公办学位比例均超过60%。这些学校教育资源不仅保障了户籍人口教育权益,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最大规模非户籍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致力搭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六大学习平台”。一是以各中小学校为主阵地的基础教育平台。二是以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主阵地的高等教育平台。三是以全市各职业院校为主阵地的职业技能训练平台。四是以全市各社会培训机构教学资源为主阵地的专业能力与择业能力选修平台。五是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为主阵地的社区公民素质教育平台,截至2012年底,深圳已建立市一级社区(培训)学院21所,区一级社区学院5所;街道和社区一级社区学校超过500家,构建了1个社区1所社区学校的教育网络。六是以电视大学为主阵地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导和服务平台。
(四)精心策划,打造品牌学习活动。
深圳先后推出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主题品牌学习活动。
1.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 这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经成功举办9届。2012年5月,第八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435.51亿元。
2.深圳读书月。 2000年11月,深圳市举办了首届“深圳读书月”,已连续举办13届,参与人数从30万人次发展到900多万人次。“读书月”提出的“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理念入选“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
3.市民文化大讲堂。 2005年,深圳推出这项活动。2009年,“市民文化大讲堂”项目被中国文化部授予“文化创新奖”,成为中国知名的文化讲坛品牌。
4.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2005年,深圳举办首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迄今,深圳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已连续8年被评为“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先进城市”。
5.百万市民讲外语。 2004年6月,深圳“百万市民讲外语”活动启动。先后举办了众多大型主题活动,有力地营造了“讲好外语、传播深圳”的氛围,并逐渐成为深圳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的一个文化活动品牌。
此外深圳“关爱行动月”、 “图书漂流”、“书香校园 ” “外来青工文化节”、“客家文化节”等活动已深入人心
。
(五)强化特色,培育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的企业大学。
深圳市政府对企业创办大学或内部培训学院的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截至2012年,深圳共建立市一级培训学院(企业大学)22所,包括TCL集团领导力开发学院、平安金融培训、中兴通讯学院、华为大学、比亚迪汽车商学院、腾讯学院等知名企业大学。
自2012年开始,深圳还提出建10所服务企业和高端产业的特色学院。已先后批准成立了深圳华大基因学院、中国资本市场学院、深圳先进技术学院。
(六)创造条件,力求为每一位来深人员提供平等学习机会。
深圳从2000年开始利用读书月的平台推动“青工书屋”工程。2003年起,深圳把劳务工图书馆建设列为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全市劳务工图书馆超过100家。2007年11月,打工作家安子等人发起开展“青工大课堂”活动,每个月策划一场主题的文化活动。从 2012年起,深圳以“新工人、新市民,大培训、大提升”为主题,每年筹集6560万元工会经费,连续三年共计近2亿元全面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三、建设学习型城市面临的挑战与下一步设想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深圳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目前深圳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条件、阶段的原因,现实与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深圳建设学习型城市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如何在本地大学资源稀缺,对外地人才吸引力相对下降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习的效能,弥补深圳的人才培养能力短板,促进创意阶层的形成。
二是如何通过学习克服经济型城市价值追求比较单一的先天不足,尽快丰富这座年轻城市的精神世界。
三是如何让一个人口结构如此特殊、人口流动如此快速的移民城市,通过学习增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家园意识。
面对这些挑战,未来,在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着重做好几个方面:
1.调动各种资源,营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鼓励市民养成终身努力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
2.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继续推动先行先试政策,为充分实现公民教育享用权、公平权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制定必要法规制度,保证和提供充足的财政经费和物质条件,并建立方便适用的终身学习社会服务体系。
3.以学分银行建设为抓手,整合市内现有教育资源,促进建立终身学习成果的认证制度和衔接各种学习形式,将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和正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那么,正是学习赋予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最优质的成长基因和跨越式发展的超凡力量,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推升这座“一夜城”崛起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