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就强调“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整个国家发展基础,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针对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7月22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研讨“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台盟中央、农业部科教司、中央农广校、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部分专家学者等出席了座谈会,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主持座谈会。
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介绍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以及相关工作情况。与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更多更好地培养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意见建议。会议最终鲁昕副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
鲁昕副部长对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长期以来对农民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提案,这些将作为教育部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教育部将结合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她强调,教育部高度重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2011年会同8个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这是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应加强宣传。今后,教育部要继续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涉农部委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
鲁昕副部长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就要对农村职业教育有深刻且清醒的认识。第一,要深刻认识信息化背景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要求,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在此背景下设计、推进。第二,要着重从国家层面上对农业农民培养培训制度进行设计。关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指定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但是缺乏系统性,下一步要继续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三,因地制宜,根据各省市各地区农业特点,研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东西差异较大,在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要根据每个省每个地区的特点,灵活设置课程体系、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第四,要根据农村农民的生产方式特点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要强化服务面向和服务方式,根据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灵活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真正让教育和培训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适应农民的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五,要依据农业发展需求,研究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的经费制度。在多数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从一个角度来讲它的福利政策性质更强于教育政策性质。特别是在农业领域,更加明显。当前我国在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经费制度上还有欠缺,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在强调五点认识的基础上,她提出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第一,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重点办好一批农业职业院校和1 000个涉农专业.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万人,努力实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 800万的人才目标。同时,改革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及模式,以及相应的教材。组建一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提高三教统筹水平,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同时,建立稳定的长效保障机制,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加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第二,要强化地方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责任。强化省市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覆盖面。今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目的是强化农村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计划在五年内,建300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示范县。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充分发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第三,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务农骨十农民通过农学结合的弹性学制接受职业教育,构建公益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作为国家的福利政策,把生产一线的务农农民的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