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番禺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
王展乐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摘 要】 农村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对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番禺区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教育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番禺区 城市化 社区教育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农村向城市逐步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的过程实质上是“物的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过程。我们所说的物的城市化,是指物质形态的一些要素逐渐达到城市的一定量化的指标的过程;在受教育的程度、科学技术知识接近城市水平,思想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以及生活质量等不断提高,并实现角色的转变;然而,无论是物的城市化还是人的城市化,这种演变的过程都在不断地呼唤社区的教育。
在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为避免各种“城市病”的集中爆发,保证城市化的有序推进,应该有普遍的、周密的、高效的社区教育为城市化的顺利进展提供强力支撑。作为社区基础性、先导性、前沿性的事业,社区教育在提高社区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发社区内的人口资源和推动城市化的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伴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新型的农村社区教育正在兴起。适应城市化需求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势头旺盛,创建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建设发展成为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趋势。本文将以番禺区的发展为例,对番禺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进行探讨。
一、番禺区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000年以来番禺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广州市“南拓”战略的实施、番禺区内各项重大项目的定址和建设,番禺进入新一轮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农村城市化、工业化也成为番禺重要的自下而上发展的动力,番禺正处于“城乡互动,互促发展”的发展时期。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番禺区总人口1630461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842857人。
番禺数据(单位:人)
总人口
|
居住本地,户口在本地
|
居住本地半年以上,户口在外地
|
居住本地不满半年,户口在外地
|
居住本地,户口待定
|
原居住本街道,现在国外
|
1630461
|
842857
|
712242
|
59450
|
15664
|
248
|
100%
|
51.69%
|
43.68%
|
3.65%
|
0.96%
|
0.02%
|
据此判断,2000年番禺城市化水平51.69%。如果记入外来人口中的常住人口,则城市化水平将更高。1997-2002,番禺年总人口增长率为1.8%,非农人口增长率为10.62%,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为8.66%,远高于广州市1.86%的年均增长率水平,因此,尽管目前番禺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广州整体水平尚存差距,但番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增长率高于广州整体增长了,呈追赶之势。
二、番禺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1.“农民”变“市民”后文化素质上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本地农村户籍人口尤其是现在的中青年有相当一部分的文化程度只有小学、初中,接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偏低。而这些人是当前番禺区城市化建设中的主流,其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对家庭、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他们现有的受教育状况与当前番禺区的经济发展水准是不相适应的,与城市化后的素质要求更是相去甚远。这些洗脚进城的“农民”只是在形式上变成了“市民”,而在综合素质上与“市民”尚有一定的差距。
2.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升级急需大量技能人才
番禺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工业企业正向国际市场进军,其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决定了必须要有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与之相适应。企业提档升级急需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工,农业、服务业同样也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来提升其竞争力。
3.外来工对农村城市化缺乏足够的认同感
当前番禺区正致力于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建设。但在番禺区众多的人口中,有一大部分是外来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分布在番禺区的各行各业,为本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外来工是番禺区建设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农村城市化工作,不应只是本地人的城市化,还包括外来工的城市化。但这些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整体素质偏低,再加上对番禺区认同感、归属感的欠缺,在某种程度上已制约了番禺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思维和工作方式还未得到彻底转型
农村城市化后,不少农村干部其农村工作方式还未转型到城市化工作之中。素质停留在原有水准上,观念还比较陈旧,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够,理解不深,甚至没有全局意识、危机意识、长远意识、社区教育意识,导致人力资源的开发被动,必然减缓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上述问题的存在,将对农村城市化的顺利推进产生不利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前,番禺区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区的目标,以此来促进人的素质提高。
三、城市化——社区教育如何应对
(一)大力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要在基础、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我们难以想象在不断产生新文盲的条件下能够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不断向后推迟,为的是让国民在掌握更深更宽厚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高层次化,提高劳动力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在于其创新能力上。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农村高中。番禺区已逐渐建起了高质量的高中和大学。积极发展农村高中,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积极面向农村,是适应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二)以农民为本,多角度的推进终身学习理念
引导农民自主的学习愿望,激发农民内在的学习需求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光靠“外力”作用就能实现的,需要农村社区教育分步骤、全方位的加以推进。
首先,加强终身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形成终身学习观念。观念的改变离不开宣传和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在改变农民的学习愿望,激发农民的学习需求方面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着重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缺乏紧迫感和竞争意识方面。引导农民形成终身学习观念需要农村社区教育部门与各级组织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学习的方式帮助农民认识竞争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社区各种学习型组织吸引农民参加,使学习的终身理念扎根入农民的心中,逐渐将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丰富农村社区教育内容,培养农民自觉学习愿望。社区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丰富多样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目的不仅可是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形成参加学习活动的习惯,培养农民的学习兴趣,改变原来被动的学习愿望,享受生活乐趣。随着农民逐渐融入城市的文化氛围,农村社区教育必须提供适合农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内容。只有社区教育的内容符合需求,才能吸引农民自觉地参加学习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转变农民观念,实现农民的素质飞跃
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实现农民社会观念、生存观念、职业观念、集体观念的转变,时时、处处、事事都需要进行社区教育。通过社区教育影响和培育农民的职业素质、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有组织性、纪律性,树立社会群体、企业集体观念;在社会分工、利益分化中,培养参与合作、团队奋发精神;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中,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实现农民素质的质的飞跃。
为适应城市化的需求,番禺农村社区教育的内容开拓应从如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农民职业竞争力的教育,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城镇紧缺人才教育、从业人员的业余文化教育等;第二,促进农民适应城市生活的教育,农民离农教育、城市文明教育、普法教育、环保教育。农民通过参与上述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可以弥补文化素质方面的不足,可以培养“新市民”的种种新观念,可以获得职业技能的提升。如此种种,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农民向市民的顺利转化,实现农民的素质飞跃。
(四)重视外来劳工教育,切实融入城市生活
番禺区外来务工所受的教育普遍不高,因此,要帮助他们提高适应城市需要的生存能力,掌握一技之长,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要将员工培训与企业用人结合起来,针对他们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区教育和活动。如开展形象素质大赛、技能或特长比赛,举办外来务工法律常识、安全知识、计划生育、生存就业、医疗卫生等多领域、多层次的讲座。
二是要为青年外来工营造一个集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
文化氛围,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丰富他们的
业余文化生活。
三是要为外来工搭建学习平台。要通过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立社区教育电子多媒体咨询系统平台,进行社区政治、法律、文化、艺术、保健等内容的学习。让学员们想学什么内容,多媒体咨询平台则能提供相应的内容。总之,通过各种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切实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五)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提高社区教育功效
一般来讲,现有各单位的教育资源各有特色,有所侧重,但又相对封闭。开展社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公用。要让社区教育办得起,群众学得起,真正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有效地提高社区教育的品质和效益,一方面要求社区内中小学的培训、文体基地等教育资源合理有序地向社区开放,一方面要求社区内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分享。如可在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内设文娱活动区、成教培训区、科普教育区和咨询技术区,社区居民在晚上和周末可以到学校里借阅图书、上网、技能培训、唱歌跳舞、体育健身等,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以此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社区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泽民.《城市化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06(3).
2.崔民初,范先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科学,2003(3).
3.李水山.《农村城市化建设与其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2(6).
4.田凌晖,李亚东.《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上海市浦东新区个案研究》[J]. 江西教育科研,2002(4).
5.徐玉斌,汪江连.《论农村城镇化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