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知识创新视阈下的“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研究——基于深圳的实例分析

作者:   时间:2013-11-11

知识创新视阈下的“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研究

——基于深圳的实证分析

涂 燕.

深圳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

【摘 要】在从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跨越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区域,珠三角近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知识创新不足和人才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通过对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的实证分析,探讨建立科学的成人教育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无疑对优化珠三角人力资源、增强珠三角的创新能力和促进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劳务工”(即进城务工人员),其中主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目前活跃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工数量大约在1.8亿人左右,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30年中,数量庞大的劳务工群体对中国社会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贡献非常突出。但随着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务工因为自身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而适应不了这种变化,逐渐沦为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当前沿海地区的“劳工荒” 即是一种明显的结构性失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大批企业无可用工可雇,另一方面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沿海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知识创新视阈下,加强对劳务工的继续教育,提高劳务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把劳务工从现实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潜在的人力资本,将是有效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选择以外来劳务工为主体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 )作为研究背景,以深圳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的实证分析,探讨建立科学的成人教育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加强“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的重要前提知识创新的推进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可持续发展思想普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国际上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18831950)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本意看,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后即对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革命性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区域创新研究逐渐在西方兴起,并且至今方兴未艾。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服务创新系统组成的互动系统。其中,知识创新系统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基础,一方面它所提供的创新知识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另一方面它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创新人才。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通常是构成一个区域知识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

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来看,无论是从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数量,还是人才自身培养能力来看,“珠三角”与京津、“长三角”地区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其科研和教育水平在全国最多只能算中等。这就在实践中导致了“珠三角”在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相对欠缺。以“珠三角”的深圳和“长三角”的苏州为例,通过两市人力资本外部性要素贡献率比较,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的苏州的人力资本的水平增长率和余值贡献率远远超过了“珠三角”的深圳(参见表1),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上升。这其中除了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原因外,深圳人口的总体素质与苏州相比也有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大量农民工涌入了深圳大大影响了深圳的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8年,作为“珠三角”的经济龙头,深圳在全国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综合经济指标虽然还排在前五位,但在出口总额方面与北京、上海和苏州的差距逐渐拉大,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和总收入两项指标上也明显低于南京,甚至连西安这一西部内陆城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方面都已超过了深圳(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9》)。在城市创新能力系统中,深圳在技术创新系统、服务创新系统以及创新基础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都较为完善,特色突出。而知识创新系统相对弱小,高等教育基础薄弱,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这也恰恰是珠三角知识创新系统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在经济发展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阶段,能否通过创新来实现新的跨越已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关键时期,要想继续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在创新能力的培育方面,尤其是知识系统的创新方面加大力度,不断优化人力资本机构,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一个重要途径。就深圳而言,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对人力水平层次上需求高,反映在人力供给的教育水平上,必然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相应增加。反映在人力供给的教育培养模式上,必然要求对人力资源提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苏州、深圳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各要素贡献率比较

阶段

城市

GDP年增长

资本

投入

劳动

投入

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

人力资本水平增长率

资本贡献率

人力资本存量贡献率

人力资本外部性要素贡献率

余值贡献率

1978-1983

苏州

8.89

-0.23

2.38

5.56

3.06

-8.54

41.9

23.06

44.58

深圳

48.03

42.69

7.66

8.92

-2.86

57.77

6.5

-2.08

37.81

1984-

1991

苏州

13.17

16.27

0.16

2.77

2.62

40.78

14.1

13.33

31.79

深圳

43.23

22.13

25.88

29.85

4.08

33.27

24.17

3.31

39.25

1992-

2002

苏州

13.71

16.71

-0.59

1.68

2.10

40.22

8.21

10.26

41.31

深圳

15.95

18.94

9.65

11.31

1.70

77.18

24.81

3.73

-5.72

2003-

2008

苏州

15.81

25.82

-1.28

2.75

3.42

46.79

10.45

9.87

44.79

深圳

15.22

19.65

9.32

10.74

2.45

55.22

13.76

4.41

32.46

(注:数据来源于苏州市和深圳市统计局1979-2008年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公报)

二、“珠三角”劳务工及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以深圳为例

(一)劳务工的基本构成状况

深圳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约为41。据统计,全市2008年年末常住人口876.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8.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6.0%;非户籍人口(居住1年以上)648.76万人,占比重74.0%。目前实际管理的人口达到1710万。外来劳动力在深圳就业的有500多万,占全市就业人口总数(670.42万人)约80%。然而,根据一项2008年调查样本的数据表明,深圳地区外来劳务工在学历教育方面的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0%。另外,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中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过低,2008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142万,其中初级技工90万,占63%,高级技工仅占7.6%。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深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一个主要障碍。

(二)劳务工成人教育需求状况

另一项对深圳地区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劳务工的调查数据显示,其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社会上提供的普通技能培训、单位提供的一般岗位技能培训和自学考试,其中技能培训等非学历培训占据了实际培训总量的80%以上,而接受“夜大”、“电大”函授教育的人数却在已列出的各培训项目中倒数第二,仅占8.2%,甚至低于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的培训模式。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愿意参加学历培训,从培训的期望值来看,愿意接受夜大、电大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的比值还是相当高的(参见表2)。

2 2008年深圳市劳务工培训调查

培训项目

接受培训方式(%

期望培训方式(%

自学考试

30.5

26.8

电大、夜大函授教育

8.2

55.1

社会上提供的普通技能培训

52.3

45.6

单位提供的一般岗位技能培训

43.6

53.2

师傅带徒弟式技能培训

9.3

10.4

其他培训(出国培训、管理培训、高级技能培训等)

1.8

3.8

(注:本表所列的培训项目为多项选择,固比例总数超过100。)

为了摸清外来劳务工对成人学历教育的需求状况,课题组于2009年利用7-8月两个月的时间在深圳宝安、龙岗等地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0%以上的女性希望能够得到普通大学提供的成人继续教育,这一要求大大超过了男性的45%;女性在积极寻找学校、学习内容等学习信息方面也以64%超过男性的59%;两项合计平均约为60%。把这个样本和前面提到的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数字相结合,并通过对深圳外来务工人员成人教育市场规模的“总体”进行预测,我们发现,以深圳市18-39岁之间的外来务工人员总人口400万计,以平均每人每年支付教育费用1000元计,深圳每年外来务工人员潜在的成人教育市场年总值即可超过20亿元。但是,这个巨大的潜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市场还没有充分开拓,每年实际参与成人学历教育的人数还不到50万人。

(三)劳务工成人教育载体建设状况

从教育载体上看,深圳成人教育体系比较健全,但由于缺乏重点高校作依托,整体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深圳现有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华职业技术学院、暨南大学中旅学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等普通高校10所、电大1所、高等教育函授站29个、高校远程教育学习点12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所,街道成人文化学校20所,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机构194家,社区学院3所,社区学院分院、社区学校29所,社区教育站163个;政府组建的公共职业培训机构13家,高级技工学校1所,民办技校3所,社会力量举办的技能培训机构225家。为了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深圳从1998年开始先后引进国内外40多所著名高校在深圳组建了深圳大学城和虚拟大学园。此外,在知识创新背景下,一些著名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把人力资本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训学院。这些机构都是深圳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和各种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

三、改进“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的途径

基于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发展现状,结合深圳与“珠三角”的区域共性,笔者认为,改革现有的成人教育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机制,既是新时期“珠三角”劳务工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劳务工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校校合作模式

高校之间加强合作,建立课程模块,采取学分制互认制度,建立课程学习卡,把课程分为全员课程,基础课程,中层课程,高层课程。实行弹性学制,学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一定年限内积分达到要求即可获取毕业证书;校校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改变深圳各成人教育机构教学点重复设置现象,有利于教学管理扁平的、无边界,资源共享;在同一个地区,优化课程体系,所有学习相同课程的人在任何院校或教学站拿到学分就得到认可。采取学分制互认制度,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同一地区不同的企业,在开设相同培养课程的时候,资源共享,参与学习。这不仅有利于集中优势师资,也可以让学员自由选择学习不同专业技能科目。

()校企合作模式

此培养模式可采取委托式、订单式、定向式、定点式等培养方式,学校与企业挂钩实行定向培养培训,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各类学历教育和长短期务工培训。学校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大纲、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技能培养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学校、企业和地方教育机构的之间的合作,更直接地服务于企业和市场。公司参与课程设置,负责专业课的教学,定期组织行业讲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学生毕业时全部到相关行业的各用人单位就业。这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带来的是多赢的局面。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完全采取了“以需订产”的市场化人才培养和输送方式,学校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紧缺人才,确保供需零距离对接和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此培养模式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采取顶岗、实习、实践、实训或者半工半读,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制订劳务工培养计划时,突破“应试教育”模式,把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在校内基本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模块的教学任务;校外实训计划根据企业需求作动态调整,安排学生到现场顶岗、实习、实践、实训或者半工半读,实现工学结合。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把学生专业学习与顶岗实践交叉进行,逐步由低层次岗位到高层次岗位顶岗实训,学生的顶岗实训成绩与获得学分数量相关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而且使得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相长。而企业通过接受工学结合学生实习,能够满足经营一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并依此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成职渗透培养模式

此培养模式是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职业技能教育,把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合理设置成人学历教育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增加职业技能方面的选修课程,加强相关成人专业技能教育。比如在市场营销或工商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设置上,把《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等方面课程按一定学分作为学生的必须选修课程之一,以加强学员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成职渗透培养模式有利于劳务工学员通过学习获得诸如物流师、营销师、企业培训师、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拓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功能,把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养路径有效对接,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深圳市统计年鉴(2009[B/OL].

[3]深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B/OL].

[4]闫小培.大力推动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作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

[5]曾碧珍.深圳市成人教育资源整合策略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054.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1号广东开放大学3号楼701室     邮编:510091     联系电话:020-83224398

广东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处制作维护   Copyright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