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化社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知识取代了单纯的劳动力而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在劳动者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技术的不断升级使社会需要更多的智能劳动者(技术性人才),如工程师、高水平技术人员、信息设计人员和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人员。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满足个体在技术性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知识和高级技能的劳动者。具体说,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指达到高级技术操作运用或管理的职业资格要求的人才。职业性与学术性构成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两个方面。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计应以社会实践为主,形成由技术实践情景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促使学生获得自我建构的技术性知识。也就是说,高职学生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包括专业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高度的责任心、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以及把技术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综合平衡考虑的能力。
为了适应知识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满足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着力点还应加强当前学生技术基础的训练,改进工作流程、工作线路、工作方法,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促使学生将工作一线的技术创造与思维创新相结合。学生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能力,而实际技术的考核标准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保障。这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制度,使学生在获得高职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也拥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
强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更需要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企业、行业的需求,牢固树立起“企业本位”与“学校本位”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一个“共生共进”的企业良好运行机制,在遵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坚持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形成良好的利益机制。积极开展以课程、教材、教法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实践训练和技术能力培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智能。由教学专家和企业家共同组成教育专家委员会,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提出教学忠告,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效果。
实现“技术性”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项目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技术规程教学法、基于行业的教学法等来提高技术实践教学的效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在工作中的生成及行动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综合技术问题的能力。
(《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4期 崔清源 文)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2012年1月11日)